“贵阳有多堵?全国排第5”,这句顺口溜在“中国十大堵城”之一的贵阳流传甚广。不过,在近日高德地图联合交通运输部发布的《2017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》中,贵阳的交通拥堵指数从全国第5一下子降到了全国第17,让已经习惯了这句顺口溜的贵阳市民大为吃惊。
说起原因,高德地图交通分析师房一多表示:“贵阳是一个治堵比较好的城市,从以前的TOP10下降到了第17位,这与中环的开通和交警的互联网+治堵方式关系较大。”
房一多口中的“互联网+治堵方式”,正是由海信网络科技公司承建的贵阳智能交通系统。
这套智能交通系统不仅可以对每日高达百万、千万数量级的过车数据进行快速准确地分析处理,还能把在途车辆分析、道路拥堵分析、实时路况分析、交通设备点位分析、路口流量分析等数据实时可视化呈现在交警面前,让交警第一时间发现拥堵路况,并立即上报指挥调度系统和信号系统进行处理,让整个城市的交通管理变得更加智能。
据统计,每一位市民一动不动被堵在路上的时间少了整整14个小时,以当地每小时拥堵成本28.5元计算,相当于为每位贵阳市民节省了399元,不仅让城市运转更加高效顺畅,也实实在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。
其实,被智能交通改变的城市,不只是贵阳。
青岛这座曾经的“中国十大堵城”,也有过和贵阳几乎相同的故事。
青岛这座海滨城市由于地形特殊,城市资源和交通主要集中于前海一线,南北“潮汐式”运行特点明显,高峰期交通压力巨大,曾被评为2015年度“中国十大堵城”的第9名。
不过,随着海信网络科技参与建设的智能交通系统基本覆盖到城市主干道、高速公路及国省道,青岛的拥堵状况得到较大改变。依托智能交通系统,青岛公安交警部门在每个路口、每个信号灯、每处设施都设定不同方案,大力推进信号灯配时智能化,对城区900个路口红绿灯“量身定做”了配时方案,对48条易堵道路进行了协调控制,对527个交通信号进行了优化控制,红绿灯的秒数可以根据道路车辆情况自动调整,有效提高了核心区域的通行效率。
2016年,青岛成功甩掉“十大堵城”的帽子,从第9名变成第19名,并在当年的“主要城市拥堵缓解”榜单中排名全国第2。
在最近公布的《2017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》中,青岛拥堵缓解最大,拥堵指数下降9.66%,排名全国第1。拥堵排名从19名再次大幅下降到第40名,拥堵延时时间从2016年的236个小时降低到了2017年的225个小时,高峰拥堵天数只有53天,相比去年整整减少了103天,可以说彻底甩掉了“十大堵城”的帽子。